草莓病(草莓病虫害有哪些)

5g7g.com 2024-07-22 阅读:127 评论:0
## 草莓病害:识别与防治### 简介草莓(Fragaria × ananassa)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水果,其种植过程中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扰,导致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,造成经济损失。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草莓病害,包括其症状、病原、发病规律以...

## 草莓病害:识别与防治### 简介草莓(Fragaria × ananassa)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水果,其种植过程中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扰,导致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,造成经济损失。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草莓病害,包括其症状、病原、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措施,帮助种植者更好地识别和防治病害,保障草莓的健康生长。### 一、真菌性病害#### 1. 灰霉病 (Botrytis cinerea)

症状:

主要危害花、果实和叶片。花器受害后变褐枯萎,果实染病后出现水渍状软腐,表面覆盖一层灰色霉层,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。叶片染病后出现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。

病原:

灰葡萄孢菌 (Botrytis cinerea)

发病规律:

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,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,借气流或雨水传播,从伤口或衰老组织侵入。低温高湿、光照不足、通风不良的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。

防治措施:

选择抗病品种。

加强田间管理,及时清除病残体,保持田间卫生。

合理密植,改善通风透光条件。

科学施肥,增强植株抗病能力。

发病初期可以使用多菌灵、甲基托布津等药剂进行防治。#### 2. 白粉病 (Sphaerotheca macularis)

症状:

主要危害叶片、叶柄、花蕾、果实等部位。初期出现白色粉状霉点,逐渐扩大成白色粉斑,后期病斑变成灰白色,严重时叶片扭曲、枯萎。

病原:

草莓白粉菌 (Sphaerotheca macularis)

发病规律:

病菌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,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,借气流传播,从气孔侵入。高温干燥、氮肥施用过量有利于病害发生。

防治措施:

选择抗病品种。

加强田间管理,及时清除病残体,减少病源。

合理施肥,避免氮肥过量。

发病初期可以使用粉锈宁、三唑酮等药剂进行防治。#### 3. 炭疽病 (Colletotrichum spp.)

症状:

可危害草莓植株各个部位,其中以危害果实最为严重。果实染病后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凹陷病斑,病斑呈褐色至黑褐色,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点,即病菌分生孢子盘。

病原:

胶孢炭疽菌 (Colletotrichum spp.)

发病规律:

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,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,借风雨传播,从伤口侵入。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。

防治措施:

选择抗病品种。

清洁田园,及时清除病残体。

合理施肥,增强植株抗病力。

发病初期可以使用代森锰锌、百菌清等药剂进行防治。### 二、病毒性病害#### 1. 草莓病毒病

症状:

草莓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的病害,症状复杂多样,常见的有叶片黄化、畸形、花叶、果实畸形、植株矮化等。

病原:

草莓病毒病的病原主要有草莓轻型黄边病毒 (SMYEV)、草莓斑驳病毒 (SMoV)、草莓皱缩病毒 (S RSV)等。

发病规律:

病毒主要通过蚜虫、汁液以及带毒苗木传播。

防治措施:

选择无病毒苗木。

及时防治蚜虫等传播媒介。

加强田间管理,清除病株,减少病源。### 三、细菌性病害#### 1. 草莓细菌性角斑病 (Xanthomonas fragariae)

症状:

主要危害叶片、叶柄、果梗、花萼等部位。叶片染病后出现水渍状小斑点,后期病斑变成红褐色至黑色,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。

病原:

草莓黄单胞菌 (Xanthomonas fragariae)

发病规律:

病菌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,借雨水、昆虫传播,从气孔或伤口侵入。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。

防治措施:

选择抗病品种。

加强田间管理,及时清除病残体。

发病初期可以使用铜制剂、农用链霉素等药剂进行防治。### 四、总结草莓病害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,以预防为主,防治结合。选择抗病品种、加强田间管理、科学施肥、及时防治病虫害等都是有效措施。同时,种植者要加强对草莓病害的认识,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。

草莓病害:识别与防治

简介草莓(Fragaria × ananassa)作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水果,其种植过程中常会受到各种病害的侵扰,导致果实产量和品质下降,造成经济损失。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草莓病害,包括其症状、病原、发病规律以及防治措施,帮助种植者更好地识别和防治病害,保障草莓的健康生长。

一、真菌性病害

1. 灰霉病 (Botrytis cinerea)* **症状:** 主要危害花、果实和叶片。花器受害后变褐枯萎,果实染病后出现水渍状软腐,表面覆盖一层灰色霉层,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。叶片染病后出现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。 * **病原:** 灰葡萄孢菌 (Botrytis cinerea) * **发病规律:** 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,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,借气流或雨水传播,从伤口或衰老组织侵入。低温高湿、光照不足、通风不良的环境有利于病害发生。 * **防治措施:** * 选择抗病品种。* 加强田间管理,及时清除病残体,保持田间卫生。* 合理密植,改善通风透光条件。* 科学施肥,增强植株抗病能力。* 发病初期可以使用多菌灵、甲基托布津等药剂进行防治。

2. 白粉病 (Sphaerotheca macularis)* **症状:** 主要危害叶片、叶柄、花蕾、果实等部位。初期出现白色粉状霉点,逐渐扩大成白色粉斑,后期病斑变成灰白色,严重时叶片扭曲、枯萎。 * **病原:** 草莓白粉菌 (Sphaerotheca macularis) * **发病规律:** 病菌以菌丝体或闭囊壳在病残体上越冬,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,借气流传播,从气孔侵入。高温干燥、氮肥施用过量有利于病害发生。 * **防治措施:** * 选择抗病品种。* 加强田间管理,及时清除病残体,减少病源。* 合理施肥,避免氮肥过量。* 发病初期可以使用粉锈宁、三唑酮等药剂进行防治。

3. 炭疽病 (Colletotrichum spp.)* **症状:** 可危害草莓植株各个部位,其中以危害果实最为严重。果实染病后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凹陷病斑,病斑呈褐色至黑褐色,后期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点,即病菌分生孢子盘。 * **病原:** 胶孢炭疽菌 (Colletotrichum spp.) * **发病规律:**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,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,借风雨传播,从伤口侵入。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。 * **防治措施:** * 选择抗病品种。* 清洁田园,及时清除病残体。* 合理施肥,增强植株抗病力。* 发病初期可以使用代森锰锌、百菌清等药剂进行防治。

二、病毒性病害

1. 草莓病毒病* **症状:** 草莓病毒病是由多种病毒复合侵染引起的病害,症状复杂多样,常见的有叶片黄化、畸形、花叶、果实畸形、植株矮化等。 * **病原:** 草莓病毒病的病原主要有草莓轻型黄边病毒 (SMYEV)、草莓斑驳病毒 (SMoV)、草莓皱缩病毒 (S RSV)等。 * **发病规律:** 病毒主要通过蚜虫、汁液以及带毒苗木传播。 * **防治措施:** * 选择无病毒苗木。* 及时防治蚜虫等传播媒介。* 加强田间管理,清除病株,减少病源。

三、细菌性病害

1. 草莓细菌性角斑病 (Xanthomonas fragariae)* **症状:** 主要危害叶片、叶柄、果梗、花萼等部位。叶片染病后出现水渍状小斑点,后期病斑变成红褐色至黑色,病斑周围有黄色晕圈。 * **病原:** 草莓黄单胞菌 (Xanthomonas fragariae) * **发病规律:** 病菌主要在病残体上越冬,借雨水、昆虫传播,从气孔或伤口侵入。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。 * **防治措施:** * 选择抗病品种。* 加强田间管理,及时清除病残体。* 发病初期可以使用铜制剂、农用链霉素等药剂进行防治。

四、总结草莓病害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,以预防为主,防治结合。选择抗病品种、加强田间管理、科学施肥、及时防治病虫害等都是有效措施。同时,种植者要加强对草莓病害的认识,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其他人立场。
本文系5g7g.com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分享:

扫一扫在手机阅读、分享本文